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方法-无答案版
约 8872 字大约 30 分钟
2025-03-24
目录
[TOC]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方法
单选题
1. 小鼠骨髓细胞的染色体标本一般制备成
A.切片
B.涂片
C.滴片
D.压片
E.装片
2. 人们需要观察立体感很强的细胞内的三度(维)空间的微细结构,需要下列哪项技术
A.光镜技术
B.投射电镜
C.扫描电镜
D.超高压投射电镜
E.免疫荧光镜技术
3. 利用核苷酸探针对玻片上的组织或细胞DNA分子上的某特定基因或核苷酸顺序进行探测和定位的技术,称为
A.放射自显影技术
B.免疫荧光显微镜技术
C.免疫电镜技术
D.液相杂交技术
E.原位杂交技术
4. 用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处理细胞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对细胞中特殊分子进行定位属于
A.放射自显影技术
B.免疫荧光显微镜技术
C.免疫电镜技术
D.液相杂交技术
E.原位杂交技术
5. 模拟体内的条件使细胞在体外生存、生长和繁殖的过程称为
A.细胞培养
B.原代培养
C.传代培养
D.细胞克隆
E.细胞融合
6. 分离出单个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使之增殖成均一的细胞群体称为
A.细胞培养
B.原代培养
C.传代培养
D.细胞克隆
E.细胞融合
7. 目前对细胞表面形状能较好地观察,是由于有了
A.放射自显影术
B.冰冻蚀刻技术
C.细胞显微光谱分析技术
D.细胞融合技术
E.X射线衍射技术
8. 在光学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组织或细胞结构一般称为
A.显微结构
B.超微结构
C.亚显微结构
D.分子结构
E.微细结构
9. 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一般要利用下列哪种技术
A.光学显微镜技术
B.电子显微镜技术
C.X射线衍射技术
D.离心技术
E.电泳技术
10. 关于光学显微镜,下列哪项有误
A.是利用光线照明,将微小物体形成放大影像的仪器
B.细菌和线粒体是光镜能清晰可见的最小物体
C.由机械系统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构成
D.可用于观察细胞的显微结构
E.其分辨力由目镜决定
11. 关于光镜的使用,下列哪项有误
A.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应双眼同睁,双手并用
B.按从低倍镜到高倍镜再到油镜的顺序进行标本的观察
C.使用油镜时,需在标本上滴上香柏油或石蜡油
D.使用油镜时,需将聚光器降至最低,光圈关至最小
E.使用油镜时,不可一边在目镜中观察,一边下降镜筒或上升载物台
12. 利用不同性质有机染料可对细胞中不同成分选择性染色,下列哪种结果有误
A.碘液可使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呈深浅不同的棕黄色
B.吉姆萨染液可使细胞核或染色体呈紫红色或桔红色
C.甲基绿可使 RNA分子呈蓝绿色
D.派洛宁可使 RNA分子呈红色
E.苏木精可使细胞内核酸呈蓝色
13. 适于观察细胞复杂网络如内质网膜系统、细胞骨架系统的三维结构的显微镜是
A.普通光镜
B.荧光显微镜
C.相差显微镜
D.暗视野显微镜
E.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14. 关于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列哪项有误E
A.以单色激光作为光源
B.激光变成点光源后聚焦到标本成为点照明
C.点光源激光束在标本的整个焦平面进行光点扫描后在荧光屏上成像
D.图像信息要经电脑三维重建处理
E.所用标本须经超薄切片
15. 关于超薄切片,下列哪项有误E
A.厚度在50~100nm的切片称为超薄切片
B.通过超薄切片可将一个细胞切成100~200片
C.制备超薄切片需使用专门的器械——超薄切片机
D.超薄切片常用玻璃制成的刀切成
E.组织细胞样品被切片之前常需双重固定但无需包埋
16. 关于冷冻割断技术,下列哪项有误
A.用该技术所制标本可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的内部构造
B.生物样品在割断前须经固定和液氮的快速冷冻处理
C.是电镜样品制备技术的一种
D.细胞经割断后可直接在扫描电镜下观察
E.可获得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立体形貌
17. 关于冷冻蚀刻复型技术,下列哪项有误
A.在冷冻割断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B.其本质是将细胞断面的形貌印在复型膜上
C.复型是将铂•碳混合物喷到细胞断面上形成的一层膜
D.观察时将覆有铂•碳膜的细胞断面放人电镜
E.在透射电镜下可获得细胞内部的高分辨率图像
18. 关于 X射线衍射技术,下列哪项有误
A.是测定生物大分子结构的一项适用技术
B.其原理是利用 X线的衍射效应来推断物质的分子结构
C.X线是波长较短的电磁辐射,比电子的穿透力强
D.该技术能检测较薄的含水标本
E.可测定蛋白质结晶分子中原子的空间排布
19. 适于观察无色透明活细胞微细结构的光学显微镜是A
A.相差显微镜
B.暗视野显微镜
C.荧光显微镜
D.偏振光显微镜
E.普通显微镜
20. 主要用于观察活细胞中有规则的纤维结构如纺锤丝、染色体以及纤维丝等构造的光镜是E
A.荧光显微镜
B.相差显微镜
C.普通显微镜
D.暗视野显微镜
E.偏振光显微镜
21. 关于相差显微镜,下列哪项有误C
A.利用了光的衍射和干涉特性
B.可使相位差变成振幅差
C.所观察的标本要经固定处理
D.一般使用高压汞灯作光源
E.装有环形光阑、相位板和中心望远镜等特殊部件
22. 关于荧光显微镜;下列哪项有误E
A.其光源通常为高压汞灯或氖灯
B.必需装备激发滤片和阻断滤片
C.根据光化荧光的原理设计制造的
D.可用于观察固定细胞和活细胞
E.使用时应在较明亮的环境中进行
23. 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最小分辨距离)可达B
A.0.1μm
B.0.2μm
C.0.3μm
D.0.4μm
E.0.5μm
24. 关于电子显微镜,下列哪项有误A
A.组织或细胞观察前均需经超薄切片
B.分为透射式和扫描式两大类
C.分辨率可达0.2nm
D.利用电子束作照明源
E.在荧光屏上成像
25. 关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下列哪项有误E
A.是光镜的主要性能指标
B.也称为分辨本领
C.指分辨出标本上两点间最小距离能力
D.显微镜的分辨率由物镜决定
E.与照明光的波长成正比
26. 分别使用光镜的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同一细胞标本相,可发现在低倍镜下B
A.相较小,视野较暗
B.相较小,视野较亮
C.相较大,视野较暗
D.相较大,视野较亮
E.相及视野的亮度均不改变
27. 下列哪种显微镜需将标本进行超薄切片并经醋酸铀等染料染色后才能观察B
A.扫描式电子显微镜
B.透射式电子显微镜
C.扫描隧道显微镜
D.荧光显微镜
E.相差显微镜
28. 电子散射少、对样品损伤小、可用于观察活细胞的电子显微镜是C
A.普通透射电镜
B.普通扫描电镜
C.超高压电镜
D.扫描透射电镜
E.分析扫描电镜
29. 关于透射式电镜,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E
A.由德国科学家 Ruska等发明
B.以电子束作为光源
C.电子透过标本后在荧光屏上成像
D.分辨率较高
E.适于观察细胞的外观形貌
30. 关于扫描式电镜,下列哪项有误E
A.20世纪60年代才正式问世
B.景深长,成像具有强烈立体感
C.电子扫描标本使之产生二次电子,经收集放大后成像
D.标本无需经超薄切片即可观察
E.适于观察细胞的内部构造
31. 关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下列哪项叙述错误C
A.STM是 IBM苏黎世实验室的 Binnig等人在1981年发明的
B.为扫描探针显微镜的一种,具有高分辨本领
C.仅可在真空条件下工作
D.依靠一极细的金属针尖在标本表面扫描来探测标本的形貌
E.可直接观察到 DNA、RNA和蛋白等生物大分子
32. 适于观察细胞表面及断面超微结构三维图像的仪器是D
A.普通光镜
B.荧光显微镜、
C.相差光镜
D.扫描电镜
E.透射电镜
33. 关于原位杂交技术,下列哪项有误
A.可探测某种基因在染色体上或细胞中的位置
B.所用探针只能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C.可分为光镜原位杂交和电镜原位杂交两种
D.杂交反应在载玻片上进行
E.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一种
34. 关于放射自显影技术(autoradiography),下列哪项错误
A.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探测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动态变化的一种方法
B.包括宏观自显影、光镜自显影和电镜自显影等3种类型
C.具有灵敏度高和操作简便、无污染等优点
D.自显影时常用的感光材料包括 X光胶片和原子核乳胶等
E.光镜自显影一般多用液体核子乳胶浸膜等方法进行
多选题
35. 物象在低倍镜(5×)下清晰可见,换高倍镜(45×)后看不见了,这是因为
A.玻片放反了
B.高倍物镜故障
C.物象不在视野正中央
D.焦距没调好
36. 在普通光镜上可用于调节视野内光线强弱的装置有
A.通光孔
B.反光镜
C.光圈
D.聚光镜
37. 常用于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仪器是
A.荧光显微镜
B.相差显微镜
C.扫描电镜
D.透射电镜
38. 普通光镜上决定放大倍数的部件有
A.目镜
B.物镜
C.反光镜
D.聚光镜
39. 普通光镜上的下列物镜中哪些不能浸在香柏油中使用
A.5×物镜
B.10×物镜
C.40×物镜
D.100×物镜
40. 制备石蜡组织切片不可缺少以下哪些环节
A.低渗
B.固定
C.脱水
D.包埋
41. 制备单克隆抗体所要涉及的细胞生物学技术有
A.细胞融合
B.细胞培养
C.细胞克隆
D.细胞低渗
42. 透射电镜所具有的特征有
A.分辨率高
B.放大倍数高
C.成像立体感强
D.标本须超薄
43. 扫描电镜的基本特征是
A.可见细胞表面的三维形态
B.成像立体感强
C.标本须超薄
D.标本表面喷镀金属膜
44. 利用超速离心机以差速离心法可从动物组织匀浆中分离出下列哪些细胞器
A.细胞核
B.线粒体
C.溶酶体
D.核糖体
45. 制备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需要下列哪些物品
A.离心机
B.粗天平
C.电泳仪
D.培养箱
46. 细胞或组织培养基中应含有下列哪些成分
A.无机盐
B.氨基酸
C.维生素
D.小牛血清
47. 下列哪些物质能促进细胞之间发生融合
A.灭活病毒
B.植物血凝素(PHA)
C.聚乙二醇(PEG)
D.秋水仙素
48. 要得到一杂种细胞系,需要下列哪些细胞生物学技术
A.细胞融合
B.细胞培养
C.细胞克隆
D.细胞分离
49. 能将小块组织分离成单细胞悬液的物质有
A.聚乙二醇(PEG)
B.胰蛋白酶
C.胶原酶
D.乙二胺四乙酸(EDTA)
50. 电场诱导细胞融合的优点有
A.操作简便
B.无毒性
C.融合率高
D.融合细胞易存活
51. 流式细胞计(flow cytometer)或流式细胞分选计(flow cell sorter)能快速测定细胞下列哪些参数
A.DNA含量
B.RNA含量
C.蛋白质含量
D.细胞体积
52.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CE)显示技术的用途有
A.发现染色体的损伤
B.判断细胞的增殖周期
C.证明 DNA的半保留复制
D.发现突变的基因
53. 放射自显影技术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核素)有
A.3H
B.14C
C.32P
D.35S
54. 卡诺(carnoy)固定液一般由下列哪些种试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A.甲醇
B.甘油
C.甲醛
D.冰乙酸
记忆题
55. 分辨率
解析:也称分辨本领。指显微镜或人眼在25cm的明视距离处分辨或区分被检物体细微结构的最小间隔,即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能够区分的两点间的距离越小,表示分辨率越高。显微镜的分辨率由物镜所决定,与其镜口率和光线的波长直接相关。人眼的分辨率约为100μm,而光镜的分辨率最高可达0.2μm,电镜的分辨率比光镜高100~1 000倍,达2~0.2nm。
56. 显微结构
解析:通过光学显微镜所观察到的样品的各种结构。如细胞的大小、外部形态以及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等内部构成都属于显微结构。
57. 超微结构
解析:也称为亚显微结构(submicroscopic structure)。指在电子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如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体、核糖体、微管、微丝等细胞器的微细结构等。
58. 冷冻蚀刻复型
解析: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技术的一种。其基本过程是先将组织或细胞标本进行超低温冷冻(液氮中),然后在真空中割断样品再稍升温使冰升华完成蚀刻,此时细胞断面出现被蚀刻后的浮雕效果,再将样本喷上金或铂和碳,最后将组织细胞溶解掉剩下能反映细胞蚀刻面形貌的碳•金属膜的复型。将该复型放入电镜下可观察到立体感强、分辨率高的细胞断面各种微细结构的图像。
59. 克隆
解析:在细胞生物学中,克隆指由单个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的细胞群。通过细胞克隆的方法可制备出生物学性状均一的细胞系。 .
60. 细胞系
解析:可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连续传代(无限制地传代)的细胞群。其细胞的特点是染色体数目明显改变,一般呈亚二倍体或非整倍体;失去一般体细胞具有的接触抑制的特性而具有癌细胞的特点,容易传代培养。例如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 HeLa细胞系(由人宫颈癌细胞培养而成)、CHO细胞系(由中国仓鼠卵巢细胞培养而成)、 BHK-21细胞系(仓鼠AAJ鼠肾成纤维细胞)和3T3细胞系(来源于小鼠胚胎细胞)。
61. 细胞培养
解析:使离体细胞在实验室人工模拟机体内的条件下(如合适的温度、全面的营养物质等)生长发育、分裂增殖的一项重要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通过细胞培养可获得大量细胞作为研究所需的材料,如细胞增殖周期及调控、细胞癌变机理与衰老、基因表达与控制以及细胞杂交等多个方面的研究都离不开细胞培养。可分为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两个阶段或两种类型。
62. 原代培养
解析:指从机体组织中取材后接种到培养基中所进行的细胞培养,即直接取材于机体组织的细胞培养。所形成的细胞称原代细胞,它是在体外培养任何一种体细胞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和传代培养的基础。也就是说,任何动物和人体细胞的培养均需从原代细胞培养做起。一般来说,胎儿的肾、肺、卵巢、精巢、肌肉与肿瘤等组织的细胞较易培养,而神经细胞较难培养。
63. 传代培养
解析:简称传代,指当原代培养的细胞在培养瓶中生长、增殖到一定密度后,一分为二或以其他比例分装或转移到2个以上的培养瓶中所进行的再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要使细胞能够在容积中正常地生长和繁殖需要经常进行培养细胞的传代,所以传代培养可多次进行。适应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持续传代培养的细胞称为传代细胞。传代累积的次数就是细胞的代数。一般来讲,原代培养的细胞传至10代就不易传下去了,其生长出现停滞且大多数细胞衰老死亡,只有极少数细胞能存活下来并继续传代40~50次。在此过程中,细胞保持染色体数目稳定和接触抑制行为。当细胞传至50代以后又会出现“危机”不能传下去了,但其中少数发生突变,获得了癌变细胞特性,细胞有可能无限制地传下去,如 HeLa细胞株。
64. 接触抑制
解析:细胞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有趣现象。在培养开始后,分散的细胞悬浮在培养瓶中不久就会贴附在瓶壁上,原来呈圆形的细胞一经贴壁便会迅速铺展而变成多种形态,随即细胞开始分裂,贴壁生长形成致密的单层细胞。当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就会停止增殖,维持相互接触的单层细胞状态直至衰老,这就是所谓的接触抑制。
65. 非细胞体系
解析:包含有进行细胞内正常生物学过程所需的成分但不具有完整细胞结构的体外实验反应体系。一般由活细胞经裂解破碎、超速离心除去某些成分后制备而来。非细胞体系在研究探讨 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合成、核膜及染色质的组装等细胞内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和机理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66. 原位杂交
解析: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或非放射性物质(如地高辛或生物素)标记的核酸探针与玻片上的细胞核中或染色体上的某种核苷酸顺序或基因进行杂交以确定该基因座位的一种重要技术。其基本程序是,先制备组织切片或染色体玻片标本和所需的核酸探针,再将玻片加热使细胞核或染色体中的 DNA变性成单链状态,滴加含有探针的缓冲液至玻片上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杂交,最后用放射自显影或免疫显色、酶促显色反应显示目标基因或核酸顺序所在位点。
67. 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的重要区别是什么?
解析: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束为照明源,通过电子流对样品的透射或反射及电磁透镜的多级放大后在荧光屏上成像的大型仪器,而光学显微镜则是利用可见光照明,将微小物体形成放大影像的光学仪器。概括起来,电镜与光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①照明源不同。电镜所用的照明源是电子枪发出的电子流,而光镜的照明源是可见光(日光或灯光),由于电子流的波长远短于光波波长,故电镜的放大及分辨率显著地高于光镜。②透镜不同。电镜中起放大作用的物镜是电磁透镜(能在中央部位产生磁场的环形电磁线圈),而光镜的物镜则是玻璃磨制而成的光学透镜。电镜中的电磁透镜共有三组,分别与光镜中聚光镜、物镜和目镜的功能相当。③成像原理不同。在电镜中,作用于被检样品的电子束经电磁透镜放大后打到荧光屏上成像或作用于感光胶片成像。其电子浓淡的差别产生的机理是,电子束作用于被检样品时,入射电子与物质的原子发生碰撞产生散射,由于样品不同部位对电子有不同散射度,故样品电子像以浓淡呈现。而光镜中样品的物像以亮度差呈现,它是由被检样品的不同结构吸收光线多少的不同所造成的。④所用标本制备方式不同,电镜观察所用组织细胞标本的制备程序较复杂,技术难度和费用都较高,在取材、固定、脱水和包埋等环节上需要特殊的试剂和操作,最后还需将包埋好的组织块放人超薄切片机切成50~100nm厚的超薄标本片。而光镜观察的标本则一般置于载玻片上,如普通组织切片标本、细胞涂片标本、组织压片标本和细胞滴片标本等。
68. 如何将动物或人体组织细胞制备成可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的超薄切片标本?
解析:一般来说,由于电子的穿透力很弱,只能透过极薄的物体,组织细胞必须经超薄切片后才能放入透射电镜中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具体讲,透射电镜所用的标本一般要切成50~100nm厚的薄片,即一个细胞要切成100~200片。超薄切片的制备是电镜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处理过程和某些独特的技术环节:①固定。这是电镜样品制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样品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各种成分保持在生前状态而不发生改变。固定要及时和彻底,为了达到良好的固定效果,组织的取材也很重要,尽量实施活体取材,且整个取材操作最好在1分钟内完成。待固定的组织的体积要小,通常切成0.5mm见方的小块,否则影响固定效果,获得所需组织材料后应立即投入固定液中。通常采用戊二醛和四氧化锇对标本进行双重固定,其中戊二醛可在蛋白质分子之间形成共价键使它们交联固定,而四氧化锇除了与蛋白质共价结合外,还对脂类物质在内的多种成分有良好的固定作用。②包埋,即先将固定和脱水处理后的标本放入液态的包埋剂(常用环氧树脂)中浸透,再对包埋块加温使之聚合成含有待切标本的固体包埋块。②超薄切片。将包埋块经适当修整后放入超薄切片机中按操作程序用玻璃质地的切刀切成薄片。切下的薄片一般置于铜质的载网(相当于载玻片)上。④染色。由于电子的波长单一,故细胞样品在电子束的照射下既不能产生颜色的差别,也不易产生足够的明暗差别(反差),故载网上的超薄切片一般还需经重金属盐染色,这种利用重金属来增加细胞某些成分的电子散射能力从而增大标本反差的染色称为电子染色。常用的电子染色剂是醋酸铅和柠檬酸铀。位于铜网上的标本经铅或铀染色后即可放入透射电镜中观察了。一般认为,利用超薄切片法可以观察到细胞中几乎所有的超微结构。
69. 研究细胞的常用技术有哪些?
解析:目前用于细胞或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技术和手段有以下多种:①观察细胞显微结构的光学显微镜技术;②探索细胞超微结构的电子显微镜技术;⑧研究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结构的 X线衍射技术;④用于分离细胞内不同形态大小细胞器的离心技术;⑤用于培养具有新性状细胞的细胞融合或杂交技术;⑧使机体细胞能在体外长期生长繁殖的细胞培养技术;⑦能对不同类型细胞进行分类并测其体积、DNA含量等数据的流式细胞光度(分选)术;⑧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对细胞中的 DNA、RNA或蛋白质进行示踪或定位的放射自显影技术;⑧用于探测基因组中某种基因是否存在、是否表达以及拷贝数多少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⑩能将细胞中的特定蛋白质或核酸分子进行分离纯化的层析技术和电泳技术等。
70. 试述细胞分离所用方法的基本原理?
解析:从多种细胞的悬液(如血液)分离不同细胞常用的方法有离心分离法、亲和分离法和流式细胞术分离法等。离心法的原理是,不同种类的细胞,其大小、形态、密度、质量等物理性质不同,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它们具有不同的沉降速率,从而得以分离。亲和法分离细胞是利用一些细胞对玻璃或塑料具有较大的粘附力的特点。也可先将某种细胞的抗体结合到塑料或其他载体表面形成亲和表面,再使含待分离细胞的细胞悬液接触亲和表面,使待分离细胞与抗体结合而留在亲和表面,最后,利用轻微振荡的办法将被粘附的细胞回收起来。也可用酶(如胶原酶)来消化分解基质(如胶原),回收已得以分离的细胞。流式细胞术是最精确的细胞分离技术,其原理是,先将结合有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待分离细胞,再将细胞悬液注人流式细胞计,在该仪器中,细胞悬液被加压后从小孔径的喷嘴喷出后又经超声振荡作用变成含单个细胞的一连串液滴,当细胞经过激光束时根据其是否发荧光(即是否被荧光标记)而被充以负电荷或正电荷,最后当液滴通过强电场时,携带不同电荷的液滴分别朝不同方向偏转进入不同的分选收集容器中,这样获得要分离的细胞。
71. 说明对细胞不同组分进行分离所用方法的基本原理?
解析:细胞内不同组分的分级分离的常用方法有超速离心法、层析法、电泳法等。超速离心技术可将细胞匀浆中的不同细胞器或生物大分子进行有效分离。因为不同形态、大小和密度的细胞器以及不同分子量的生物大分子在离心力作用下沉降速度各不相同。超速离心分离法又分差速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两种。差速离心是一种较为简便的分离法,常用于细胞核和细胞器的分离,因为在密度均一的介质中,颗粒越大沉降越快,反之则沉降较慢。这种离心方法只能将那些大小有显著差异的组分分开,而且所获得的分离组分往往不很纯。而密度梯度离心则是较为精细的分离手段,这种离心方法的关键是先在离心管中制备出蔗糖或氯化铯等介质的浓度梯度并将细胞匀浆装在最上层,在此条件下离心,细胞不同组分将以不同速率沉降并形成不同沉降带。呈密度梯度的介质可以稳定沉淀成分、防止对流混合。层析法是分离蛋白质的常用手段,其基本原理是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其大小和所带电荷不同,当它们通过某种介质(基质)而与其发生相互作用时,会被不同程度地滞留或吸附,这样便使不同类型的蛋白质分子移动的快慢不同,从而得以分离。如根据蛋白质的大小、所带电荷或特殊的化学基团选择不同的基质的层析,如凝胶过滤柱层析、离子交换树脂柱层析或亲和层析等更可有效地分离不同的蛋白质。电泳法是分离蛋白质、核酸的有效方法,在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基本原理是,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或核酸所携带的净电荷(正与负)的性质或多少不同,它们在一定强度的电场中会按所带净电荷、分子的大小和形状以不同速度在电场中移动,从而得以分离成不同的电泳带谱。
72. 用什么方法追踪活细胞中蛋白质合成与分泌过程?包括哪几个步骤?
解析:追踪活细胞中某种蛋白质合成与分泌的过程一般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其基本步骤是:①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如常用的3H-亮氨酸)加到细胞培养基中,在很短时间内使这些与未标记的相应氨基酸化学性质相同的标记分子进入细胞(称脉冲标记);②除去培养液并洗涤细胞,再换以含未标记氨基酸的培养基培养细胞,已进入细胞的标记氨基酸将被蛋白质合成系统作为原料加以利用,掺入到某种新合成的蛋白质中;③每隔一定时间取出一定数量的细胞(取样),利用电镜放射自显影技术探查被标记的特定蛋白质在不同时间所处的位置。具体说,将每次取样所得的细胞经固定、包埋后制备成细胞的超薄切片,放到有支持膜的载网上,涂上核乳胶,放到暗处曝光一段时间,即让细胞内带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蛋白质发射出的射线使核乳胶感光。然后将核乳胶显影、定影便得到电镜显微放射自显影的标本。在电镜下观察该标本中银粒的分布、相关蛋白质在细胞中的位置以及数量的多少。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细胞取样的电镜照片就可了解细胞中蛋白质合成及分泌的动态过程。
构建日期:2025-03-24 14:22:04
cid: 1892
sid: 123
build by mao
构建用户:mao